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活”起来的文物使博物馆生机无限——业界专家共同探讨
来源: | 作者:武汉上博展览有限公司(转自:文物之声) | 发布时间: 2023-08-11 | 17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7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支持指导,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让文物活起来”主题研讨会在河南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会议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和积极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博物馆重任在肩,应更加主动地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大局,提高研究、展示、传播水平,积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关键点、落脚点,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也是文博工作者需要思考、实践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安阳殷墟考察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文旅文创战略,实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工程,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河南博物馆群建设,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唐宫夜宴》、考古盲盒、华夏古乐、数字文创等破题出圈;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研学、“豫来遇潮”文化品牌等项目不断推出,“让文物活起来”有了典型案例。河南博物院着力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在文物活化利用中,走出了品牌化教育、融合式文创、沉浸式古乐、融媒体传播于一体的新路子。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单位有关专家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工作进行主旨发言。分论坛上,24位专家学者围绕“传播的力量”“分众与多元:博物馆教育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音乐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4个分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路径,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建言献策 凝聚共识

数字赋能与创新交流让文物活起来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乔云飞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文化工作的视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从夯实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能力、健全藏品登录的机制、加快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信息开放力度等方面,对数据—藏品数据化—藏品管理到让文物活起来作了系统的架构布局。

 

他认为,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首先要对藏品进行管理,以藏品管理为中心,以业务支撑流程为主线,通过将实体藏品数字化和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实现藏品征集、藏品入馆、藏品编目、出入库、展览、保护修复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和藏品数字化保存;与馆内现有管理业务深度结合,全过程数据有效汇集,实现博物馆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资源共享,满足藏品保护、科研、展览、教育、传播等工作需求,全面提高博物馆工作效率,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从2005年开始投入藏品综合管理系统研发,当前的藏品管理系统已经是第四代,实现了从平台化支撑到智能化管理的飞跃。

 

他认为,站在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的高度,要用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一是从大数据中宏观了解全国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红色革命文物等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让文物资源数字化,推动藏品保护、藏品管理、智慧化数字技术赋能等基础建设,以此提供方向性的数字资源。此外,他提到,在今后博物馆大数据知识图谱的建设中,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等数字赋能与创新交流都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探索和有效渠道。

 

博物世界的精神交往 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当前博物馆参观研学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刚需”,在当下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深入研讨如何在线下线上让文物活起来,愈显重要和紧迫。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闻传播处处长余晓洁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多种探索和实践效果。2018年,国家博物馆成立了新闻传播处,兼具管理属性和文化传播业务属性,统筹媒体管理、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管理、精品短视频的设置以及报网微端全媒体建设;2020年,国家博物馆成立了馆藏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实施文物活化工程,积极探索集研究、展览展示、阐释传播、文创周边为一体的新时代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模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如今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已成为国家博物馆云端大本营,面向社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连续多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表现突出。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传播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一方面积极发挥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通过首脑外交、文化年度活动、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民心相通;另一方面主动搭建机制平台,多轨道、宽领域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她认为,全媒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本质和力量在于博物馆传播的特质、全媒时代博物馆传播的聚变、文物活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之源。文物活起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未来会有四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整体国力的发展;二是博物馆精心遴选的具有引领力和吸引力的选题;三是让物化叙事能够生动有趣的创意表达;四是虚实融合双线发力,对文物蕴藏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审美价值进行发掘。

 

挖掘阐释齐鲁文化资源 讲好现代文化篇章

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结合齐鲁文化资源、山东博物馆工作,从展览、研究、数字化建设、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与活化利用情况,阐述了学术立馆、科研兴院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发掘文物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

 

山东博物馆自成立以来持续深挖厚重文化底蕴,探索策展模式,捋清山东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突出特征。

 

首先,挖掘、梳理馆藏藏品资源,阐释价值。山东史前文化谱系非常完整,近年来山东博物馆着力打造东夷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海洋文化、沂蒙精神等区域特色文化,用博物馆学科发展展示手段,多学科交叉融合,广泛应用科技手段,从观众需求出发,向公众讲清山东地区历年考古成就、考古成果。

 

其次,多方合力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以观众为中心,把文物价值阐释好、宣传好,传播弘扬主旋律。山东博物馆目前有志愿者将近300人,每年暑期还会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志愿者走进展厅服务观众。此外,周二特设馆长讲解日,鼓励带动各科室业务人员走进展厅进行讲解。

 

再次,深入贯彻发展和创新理念,从藏品、特色元素出发开发文创产品。设立直属创意公司,自主研发、授权研发的文创产品有30余种,其中,以商代晚期“亚丑钺”为设计元素的文创雪糕,受到公众喜爱,销量可观。

 

最后,加强文物交流展示,扩大文化影响力。一是省内做巡展。充分发掘多片区文化特色,联合地方博物馆,不断推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巡展;二是国内交流。与国内各级博物馆进行相互巡展交流;三是国际传播。利用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与相关国家、地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聚合与驱动让文物活起来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从教育转型、古乐展演、文化创意、传播推广等四个方面分享了河南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的经验做法。

 

首先是让文物说话。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相继推出“历史教室云课程”“特约讲解主题课程”等系列精品研学活动,推出面向全龄段、统一化的大型研学项目,开辟市场化专属定制研学项目,与中小学校、艺术机构合作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开启联合教研、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的博物馆研学新模式。

 

其次是让历史发声。华夏古乐团成立于2000年,依托丰富的音乐文物,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包括舞蹈、演奏、敲打乐器等内容的演绎展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省内的音乐家、作曲家合作编译创作古乐超过100首。还通过数字化运用,打造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音乐文物活起来。

 

第三是让创意无限。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运营在2019年之前采用外包模式,收效甚微。2019年2月成立文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开始自己做文创。4年来,开发产品超过1800余款。特别是2021年火爆全网的考古盲盒,带活了当年的文创发展。后来通过自主开发,推出了系列品牌,如“豫来遇潮”“豫博文创”“非遗来潮”“博物雅堂”等,不断丰富品牌矩阵,线上线下联动成效显著。在合作的将近200家企业中,80%是河南的小微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员超过2000人,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四是让宣推凝心。河南博物院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构建“传统媒体坚守阵地、新媒体强势引进”的宣传理念,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外宣与内宣发力”的良好宣传局面,小到文物专属桌面屏保,大到专题栏目引发热议,全方位唤醒、激活、弘扬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新的时代命题,更应是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永恒不变的努力方向。河南博物院坚持内容为王,深挖文物背后“新矿”“金矿”“富矿”,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物宣传视频作品。坚持跨界合作,破局固有宣传模式,拓展新的宣传渠道,与电视、影视、艺术建立紧密联系,打造具有艺术性、趣味性的文化精品。

 

“让文物活起来”时代要求下的博物馆工作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提出了活化利用的两个要点:一是让文物活起来。这是国际博物馆界最近几十年发展趋势的中国化表达,可以理解为博物馆要呼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呼应民众的需求;二是在中国让文物活起来。这需要有理论思考,分析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内在逻辑,分层次提出要求。

 

他认为,“让文物活起来”应该紧紧围绕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它的精神实质是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在更高的专业水准条件下,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利用,以及文物保护成果的普及惠民程度,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它的内在逻辑是分层次地对“如何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提出要求。

 

针对“让文物活起来”,刘曙光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无论是大展览还是小展览,背景一定要紧贴时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二是要强调博物馆和考古学相互赋能。从过去来看,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是相互赋能的,今天依然如此。考古学的发展相应地带动博物馆发展。中国80%以上的博物馆藏品来源于考古发掘,要敏锐捕捉到考古学的发展进步给博物馆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敏锐的动作推动博物馆发展。三是借力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善藏品管理、改善陈列展览、改善各种服务。这三个基本的途径,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大势。通过这三个基本的途径,推动博物馆研究、收藏、展示的发展,把这方面问题解决了,文物自然就活起来了。




对话现在 衔接未来

“传播的力量”分论坛由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邀请6位媒体人与文博人开展座谈。新华社记者翟翔以3个采访报道的具体案例,就“如何让传播的力量更强大”阐释了自身观点:一是在调研和语言上多下功夫;二是思考不同方式增强读者参与感;三是要形成品牌效应。中国日报网政务平台文旅频道主编李杨介绍了其负责的文旅板块通过打造6个子品牌,进行对外宣传领域相关工作,就“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出实践路径。江西省博物馆开放教育部主任娄慧莹认为文化传承应从娃娃抓起,通过打造一系列以儿童为目标群体的活动,有效凝聚发挥儿童观众群体力量,科学引导他们加入博物馆传播矩阵。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认为“有效传播”须注重语言表达的可传播性、传播效果的可触达性和传播对象的可参与性。河南广电大象新闻中心总监夏雪通过“奇妙游”等案例分享了讲好文化故事和文物故事方面的心得体会。漯河市博物馆副馆长姚璐从馆内工作实际出发,介绍了基层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的实践经验。

 

“分众与多元:博物馆教育让文物活起来”分论坛中,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韦坚与6位博物馆同仁,就“博物馆教育让文物活起来”展开探讨。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徐中煜介绍了该馆的“读城”品牌系列活动,推动博物馆教育进社区、进学校。吉林博物院副院长钱进立足该院教育工作实践,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创新陈展模式;二是夯实教育基础;三是做好受众分析。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凌丽莉分享了该馆不断活化利用文物、开展分众服务、拓展多元化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情况。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了该馆开展馆校合作,让博物馆资源进学校、进课堂,让文物在校园里“活”起来的经验做法。陕西历史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廉钰介绍了该馆通过对馆藏壁画资源进行活化利用,探索推出“盛世壁藏”研学课程的有关内容。苏州博物馆公众教育部主任吕健介绍了苏州博物馆以“@苏博”系列品牌建设和博物馆教育联盟为重点,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相关做法。

 

“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分论坛由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徐大珍带领,与文创设计、运营、推广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展开研讨。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庆斌从国家政策、设计理念、文化产品创意实践等方面,给出文创发展设计和“双创”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山西博物院文创发展部总监张磊结合文创案例,讲述了从藏品价值到产品价值的多种实现方式。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了该馆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文创与研学交流等工作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的基层经验。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结合该馆文创工作“痛点”,建议博物馆应基于自身馆藏文物、展陈和社教活动等特点,进行文创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化和对外合作的拓展尝试。支付宝文旅河南区域经理曹志民介绍了其公司依托支付宝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打造绿色博物馆概念,借助文物的影响力和相关话题传播公益的做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营销中心总经理毕超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创意产品——麦田里的博物馆,分享了关于文化方面的创意体验。

 

“音乐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分论坛由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主持。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艳认为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就是音乐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只有让文物“活”起来,它才能真正的被视为音乐文物。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红分享了该馆编钟文物服务于外交的成功案例,介绍了“礼乐学堂”品牌的创建之路,认为在研究基础上的活化利用是对音乐文物的最好诠释。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分享了该馆礼乐文化传承的思想内核和实践经验。南阳市博物院院长牛宏成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对馆藏文物研究,推出汉代文化演艺节目,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式做法。福建博物院郭月琼介绍了该馆以梳理馆藏文物为基础,以实现博物馆教育延伸为目的,开展音乐文物活化利用的系列活动。许昌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宋奇分享了该馆编钟演奏获取成功的原因,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对音乐文物进行更深层次解读。

 

转载自:文物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