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AR走进博物馆,让画中人“动起来”:AR技术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
来源: | 作者:展馆设计 | 发布时间: 2024-07-05 | 97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展馆原本单一的知识灌输,逐渐演变成集体性的参与,而通过科技优化参观体验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的选择。


AR技术被认为是可以激发出体验者强烈的在场感,并在参观者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引发情感反应的技术手段,因此吸引了许多博物馆的注意力。


那么,当AR走进博物馆时,到底有多好玩,下面一起来看看!


英国Tate Britain


通过使用 Spark AR 平台,Tate Britain 与 Facebook 共同选择了八件艺术作品,并进行了重新布置。观者通过使用手机的相机扫描激活 Spark AR,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观看术作品的维度。这些被挑选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不寻常的或者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 AR 技术,画作背后的故事得以重新呈现。


在 John Singer Sargent 的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花朵逐渐枯萎、凋谢,光线也收敛起来,整个画面逐渐转入夜晚的效果。John Simpson 的《Head of a Man》则能看到 Ira Frederick Aldridge 的表情变化,十分有趣。


古典的人物在屏幕中呈现出当下日常生活的状态,凡戴克笔下的贵族吃起了速食罐头、传奇女神 Marchesa Luisa Casat 举起手机与观众玩起了自拍,低头阅读的男子手捧星巴克咖啡、头戴耳机摇头晃脑起来。这一有趣的增强现实体验,将古典人物带进现实场景。



Mauritshuis Museum

为了纪念荷兰画家伦勃朗逝世350周年,美术馆联合荷兰设计机构Capitola开发了一款名为“Rembrandt Reality”的 APP,通过这个程序,观众在通过一扇拱门后,便将走入《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这幅画中,亲临现场,观看这群外科医生们完成这场解剖课。


为了体验感能够达到最真实的状态,美术馆邀请了演员来扮演场景中的角色,并对画中的服装、布置、光线等进行了完整还原。通过数次扫描与建模,才诞生了这个360度的解剖室空间。



在这一项目中,AR 技术其实体现的不仅仅是科普的价值,通过这一手段观众一方面得以极近距离地观看画作细节,更是能够选择任何自己希望观看的角度。新技术实现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关系。

美国底特律美术馆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引进AR技术,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博物馆AR奇妙之旅——AR带你一起揭开木乃伊里面的秘密。




参观者使用带有Tango平台的手机可以“穿透”石棺显示内部的木乃伊,对准木乃伊“扫描”一下就可以看到内部的骨架。还可以重现巴比伦伊什塔尔城门这些不复存在的建筑,或是“恢复”石灰岩浮雕本来的颜色。


大英博物馆三星数码探索中心


大英博物馆三星数码探索中心里展示了另一个有意思的应用“献给雅典娜的礼物”。这个APP设计了一个冒险游戏。参与者通过解开一个个小谜团来打开通往下一个故事的锁。通过这样的形式,参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相关展品的知识。


该APP借助平板设备,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参观帕特农神庙馆。例如,当他们走到狄俄尼索斯的雕塑前时,屏幕中就会出现与狄俄尼索斯相关的信息和故事。在他们到达特定地点时,这款APP还设计了诸如拼图游戏等互动环节,完成游戏后可以解锁新的内容。



加拿大菲利普·柯里恐龙博物馆



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菲利普·柯里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和自然历史博物馆,该场馆安装了一套AR系统,还设计了让现实中的参观者处于一个被恐龙追赶的环境中来增加互动的功能。



当游客点击平板设备上的一个图标时,恐龙骨架便可“复活”,成为一只活生生的恐龙,点击另外一个按钮则可以在恐龙周围添加生态系统,包括侏罗纪、三叠纪、白垩纪与泥盆纪等。




平台安装在夹层上可以俯瞰主长廊,骨架安装在地板和天花板上,参观者可以将镜头对准各种不同的恐龙骨架然后点击相应按钮来激活他们,还可以通过技术覆盖由电脑生成自定义的特效和动画。当晃动镜头时,各层内容之间的运动关系也会无缝连接。



虚拟的交互展览体验还延伸到可以乘坐直升机在目前所发现的历史上最密集的分层骨床上参观。


古老文明、悠久历史以及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存在形态,它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不断努力。而AR技术的发展,则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带来了无限可能。某种程度上,这些技术能让博物馆的文物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