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讲好文物故事,而一个好的故事,可让观者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启迪。作为文化融合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场所,如今博物馆、纪念馆都在致力于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建构、显现展览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在这股“浪潮”中,多数中小型博物馆却因普遍存在藏品单一、文物及展览人才匮乏的困境,而表现得力不从心。那么中小型博物馆又该如何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呢?
当下,博物馆通过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成为吸引、刺激观众的有效途径。在博物馆中“讲”故事,更要追求讲述故事的形式、方法。挖掘文物本身的文化故事、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追忆博物馆的“成长”故事、发现展览中的有趣故事等,都将成为博物馆叙事学的重要课题。其中,通过故事阐述、故事联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这种叙事手段值得中小型博物馆深入探索。
传播文物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永远是博物馆展览活动的核心所在。中小型博物馆、纪念馆应适应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特点,满足当下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亟待改变藏品、人才匮乏的现状,通过文物文化研究及展览策展的方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文物故事传播和叙事体系:第一突破馆藏文物少,人才匮乏的瓶颈,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要做透、做精文物研究,以物见史、见人、见精神,是讲好文物故事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要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研究,对藏品、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与保存、梳理与整理及学术研究等,进而策划较高水平的文化展览与学术展览;第三要通过展览的形式,重塑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开拓公共陈列与公共空间,不断创新文物叙事传播的方式与内容,丰富大众文娱生活,提升活动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挖掘文物故事、突破现有困境
中小型博物馆和纪念馆普遍存在文物量少、品类单一、文物相关研究少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一些市级、县级馆平均文物总量只有万件左右,乃至几千件,而且品类单一,多为陶瓷、玉器和书画等;有的是出土文物,有的藏品征集;存在藏品级别不够高等问题。
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是讲好文物故事的前提和基础,将研究做透、做精,以物见史、见人、见精神,是讲好文物故事的重要环节。
二、做好文物学术梳理,策划高水平展览
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文物古迹为独特资源的社会性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对藏品和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与保护、整理与研究、学术梳理及教育传播的职能。同时,博物馆也是城市的主要文化设施和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其要承担与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文化服务职能。这就需要博物馆设立基本陈列、专题陈列等基本文化服务部门,配备专业人才,通过引进、交换展览的方式满足职能所需。还可进一步策划独具特色和高水平展览引起公众的关注,满足公众对高水平文物文化展览的观展需求。
自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参观量逐年增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也越来越多,中小型博物馆迎来向上发展的重要机遇。那么中小型博物馆要如何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展览活动,进而树立本馆的品牌形象呢?途径还是要讲好文物故事。
将无形的历史文化与文物古迹结合,以“讲故事”的形式解读与表达某种文化认知、学术观点,寻求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启迪。通过不同媒介的阐释与技术的传递,达到对文物古迹进行梳理和研究,最终让博物馆成为知识生产、分享与交换的资源空间与文化平台。这就需要博物馆与社会、与人产生关系。然而很多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孤赏自芳”学究气重,或单一的纯粹“展宝”,缺乏雅俗共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难以与民同乐、激发观众欣赏的欲望。因此,为了讲好文物故事,策划高水平展览,我们必须以“内容”为核心,重视并做好文物学术梳理研究,做好博物馆陈列大纲策划、文物语言运用及数字化表达等方面内容。首先要做细博物馆文物基本陈列的陈展大纲,特别是在展览选题、展览大纲、展览目的和主题、内容架构(故事线策划)方面往往要有精妙的策划梳理;再者要运用好文物语言,因为文物语言主要由文物展陈呈现和文物导览编写两部分组成,但文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展牌说明、展陈设计、色彩衬托、形体复原、图表阐释、数字媒体、线上展厅、人工导览、语音导览、APP、三维立体导览讲解词等等,所以必须“以人为本”,以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角度来编写文物语言,让普通观众能轻松看懂、听懂展陈中的文物语言,做到雅俗共赏。第三,展览策划要跳出传统图像学和文字学的解读套路。要善于运用科技,将影像学、图像学、仿真学、声光电虚拟技术、无展板技术广泛运用于博物馆展览中,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融合技术形式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积极探索更亲民、更现代、更趣味的文化呈现方式,满足公众的多样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讲述文物故事,比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展思路,运用多纬度、多视角的叙事形式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施行展览策划、图书出版、学术讲座,开展公教活动、APP线上宣展和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借助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宣传,以“知识性”为核心基础,“公共性”“服务性”“趣味性”与“体验性”为重要途径,以多形式的传播方式为抓手,策划高水平展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这正是新时代赋予博物馆叙事发展的新方向。
三、借展览创新文物叙事传播
展览的叙事传播是策划展览与公众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博物馆策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展览便成为构建博物馆与社会新关系的一个重要试验场。而展览的核心就在于能使双方相互沟通的叙事传播。接下来,以策展为例,通过对策展思维转变实践的阐述,反思中小型博物馆现状,思考如何创新文物叙事传播,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文物叙事传播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方向,现代展览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反思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它所传达情感的普通化和普遍化。如何呈现整个展览内容,又能使更多的公众认同,是展览叙事的关键所在。如同一个故事题材,不同的讲述者给予的感观不同,故事会注入新的不同的诠释,也就是说,讲述故事时,怎样诉说相对不重要,如何呈现内容才是重要的。所以在策展过程中,不能局限以“文物”与“文本”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必须转变策展思维,运用图像学、影像学、空间学及科技,通过改变叙事空间、形式、公众与当代经验在展览中的再现方式,重塑博物馆叙事的传播新方向,把文物故事讲好。
(一)跳出“文物本位”,以多文化诠释视角,丰富展览的叙事性
博物馆界常常采用以文物为载体、以时间为轴的线性策展范式,注重传达文物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展览中。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需要尝试多元化的学术语境,包括文学、历史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都应纳入策展实践中,让展览叙述文物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展览变得鲜活而立体。
(二)增强空间元素,激发展览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展览是以一个实体空间为载体,构建文物知识分享与文化体验的需求情境,通过策展将博物馆文物与其他空间元素、经验维度相融合,使得文物“活起来”了。各种展台造型、艺术场景搭建、照明媒体与材料色彩等展示媒介,已不仅是展品陈列或装饰性的手段,而是成为展览空间经验搭建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观者置身于文物所属的时代、所属的环境。通过空间场景及影像感知,使观者感知主体活动和感受体验的经验空间。运用空间和数字化等多维度呈现文物藏品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属性与价值,激发观众自主与自觉的主体性,去提问、体验、思考、分享与交流。
这种“开放性”的策展思维,使得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不再来源于某个专家、某个策展人的导读,而是源于观众自己,源于观众的体验与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观者对同一个场景、同一件文物会有不同的解读、判断、诠释乃至想象。这就是文物藏品在展览中新的“说话”的方式,也是中小型博物馆策展叙事的思考重点。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大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讲好文物故事:必须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学术梳理与策划,丰富展览形式、创新文物叙事传播。讲好文物故事,是博物馆策展的核心,是要以学术研究为前提,以展览梳理和策划为保障,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为手段,创新新时代博物馆的叙事传播方向。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有义务参与承担起国民教育的责任,传播传统优秀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转自:博展联盟